阳虚症门问答-----两目忽肿如桃

来自版块 医理真传
187
0
问曰:两目忽肿如桃,头痛如裂,气喘促,面、唇青黑者,何故?
答曰:此先天真火缘肝木而上,暴发欲从目脱也

夫先天之火,原寄于肾,病人阴盛已极,一线之元阳,即随阴气而上升。
水为木母,母病及子,故缘肝木而上,厥阴脉会顶巅,真气附脉络而上行,阳气暴发,故头痛如裂。
肝开窍于目,故肿如桃。气喘促者,阴邪上干清道,上下有不相接之势也。面、唇青黑,皆系一团阴气。
元阳上脱,已在几希之间。此际若视为阳症,而以清凉发解投之,旦夕即。法宜四逆汤以回阳祛阴,可愈。

四逆汤
附子一枚生  干姜一两五钱  甘草二两炙
用药意解
按四逆汤一方,乃回阳之主方也
世多畏惧,由其不知仲景立方之意也。夫此方既列于寒入少阴,病见爪甲青黑,腹痛下利,大汗淋漓,身重畏寒,脉微欲绝,四肢逆冷之候,全是一团阴气为病,此际若不以四逆回阳,一线之阳光,即有欲绝之势。
仲景于此,专主回阳以祛阴,是的确不易之法。
细思此方,既能回阳,则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,皆可服也,何必定要见以上病情,而始放胆用之,未免不知几也。
夫知几者,一见是阳虚症,而即以此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,预为防之,万不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也。
酿成纯阴无阳之候,吾恐立方之意固善,而追之不及,反为庸庸者所怪也。怪者何?怪医生之误用姜、附,而不知用姜、附之不早也。
仲景虽未一一指陈,凡属阳虚之人,亦当以此法投之,未为不可。
所可奇者,姜、附、草三味,即能起死回生,实有令人难尽信者。余亦始怪之而终信之,信者何?信仲景之用姜、附而有深义也。考古人云:“热不过附子”,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。凡人一身,全赖一团真火,真火欲绝,故病见纯阴。仲景深通造化之微,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,用之以为君。
又虑群阴阻塞,不能直入根蒂,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,以为前驱。荡尽阴邪,迎阳归舍,火种复兴,而性命立复,故曰回阳。
阳气既回,若无土覆之,光焰易熄,虽生不永,故继以甘草之甘,以缓其正气,缓者即伏之之意也。真火伏藏,命根永固,又得重生也。此方胡可忽视哉?
迩来世风日下,医者不求至理,病家专重人参。医生入门,一见此等纯阴无阳之候,开口以人参回阳,病家却亦深信,全不思仲景为立法之祖,既能回阳,何为不重用之,既不用之,可知非回阳之品也。
查人参,性甘微寒,主补五脏,五脏为阴,是补阴之品,非回阳之品也,明甚。千古混淆,实为可慨。


【阐释】此问诸种病象,郑氏本祖国医学经络及五行生克学说,断为肾中真阳随过盛之阴气,缘肝木而上至头、目、面、唇,有欲从上脱之势,而用四逆汤回阳祛阴以治之,非有真本领不能出此。如果辨症不清,误用清凉发解之药,只有加速其死亡。并谓四逆汤为回阳之主方,药仅姜、附、草三味,而具起死回生之力,实由于配合得当。附子为热药之冠,能补欲绝之火种,又必佐干姜之辛散以荡尽阴邪,始能迎阳归舍,故曰回阳。阳回而无土覆,则光焰易熄,虽生不永,故以甘草之甘缓而伏之,使药效长留,命根永固。故凡阳虚阴盛为病,皆可放胆使用,能早用善用,即不致酿成危候。按四逆汤据现代的研究应用,能升血压,改善微循环,具有强心与镇静作用,被视为治疗休克的专方,治疗小儿腹泻亦具卓效。即改为注射液,功效亦与《伤寒论》原方所述相吻合。并经实践证明,附子与干姜、甘草同煎,能减附子之毒,而强心之作用更显著。可见郑氏在百余年前,对此汤之应用解说,实有其独到之处。笔者数十年临床经验,凡遇阳虚症,无论一般所称之肾炎、肝炎、肺炎、心肌炎、胃炎等等,只要临床症状有阳虚之实据,即不考虑炎症,辄以四逆汤加味治疗,取得满意效果。益佩郑氏之卓见。至于谓人参是补阴之药,而非回阳之品,郑氏在第三卷用独参汤处,有更详细的论述,此处暂不作释。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
全部评论 0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
说说你的想法......
0
0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