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阳虚症门问答-----通身面目浮肿

来自版块 医理真传
141
0
问曰:病将瘥(注:cai4,病即愈),一切外邪悉退,通身面目浮肿者,何故?
答曰:中气不足,元气散漫也。夫病人为外邪扰乱,气血大亏,中气未能骤复。今外邪虽去,而下焦之阴气(注:水气),乘中土之虚,而上下四窜,故通身浮肿。

虽云君火弱不足以制阴,此症实由脾土虚不能制水,而水气汜(注:fan4)溢,可名水肿一者脾土太弱,不能伏火,火不潜藏,真阳之气外越,亦周身浮肿,可名气肿
总而言之,不必定分何者为气肿、水肿,要知气行一寸,水即行一寸,气行周身,水即行周身,是元气散漫,而阴水亦散漫也。
治病者不必见肿治肿,明知其土之弱,不能制水,即大补其土以制水,明知其元阳外越,而土薄不能伏之,即大补其土以伏火。
火得伏而气潜藏,气潜藏而水亦归其宅,何致有浮肿之病哉!
经云:“火无土不潜藏”,真知虚肿之秘诀也。而余更有喻焉:试即蒸笼上气,而以一纸当气之上,顷刻纸即湿也。以此而推,气行则水行,气伏则水伏,可以无疑矣。此症可用理中汤加砂、半、茯苓温补其土,自愈。
理中汤
    人参四钱  白术一两  干姜一两  甘草三钱〔炙〕  西砂四钱  半夏四钱  茯苓三钱



用药意解
按理中汤一方,乃温中之剂也。以白术为君,大补中宫之土;干姜辛热,能暖中宫之气;半、茯淡燥,有行痰“痰”:原书为“疫”逐水之能,西砂辛温,有纳气归肾之妙。
但辛燥太过,恐伤脾中之血,复得人参微寒,足以养液,刚柔相济,阴阳庶几不偏。然甘草与辛药同用,便可化周身之阳气。阳气化行,而阴邪即灭,中州大振,而浮肿立消,自然体健而身安矣。
【阐释】病将愈,外邪退,而周身面目浮肿,无论是由于脾虚不能制水的水肿,及不能伏火的气肿,皆由于中气不足,致元气散漫,而阴水亦散漫。因水、气原是一物的两态,气行则水随行,气潜藏则水归宅,故用理中汤加砂、半、茯等以温补其土,实为虚症浮肿的正治。按理中汤原系《伤寒论》太阴病温中散寒的主方,原文已有几种加减法,后世更加推广应用于多种虚寒性疾病。郑氏化裁,加砂、半、茯苓以治浮肿,系以白术为君补土,干姜辛热暖气,半、茯以行痰逐水,西砂以纳气归肾,合人参微寒以养阴液,甘草和中以化阳气,药不偏于辛燥,而中阳得以大振,故能使浮肿立消而体健身安,其加减法及解说,均极精当。
    《伤寒论》理中汤条谓脐上筑者,肾气动也,去术加桂,吐多者去术加生姜,下多者还用术,悸者加茯苓,渴欲得水者重加术,腹中痛者重加人参,寒者重加干姜,腹满者去术加附子。后世随症加减法亦多,如朱丹溪治中气不足,虚火上泛之甚者加附子,还口噙官桂。张石顽治胃肠虚寒的连理汤,即理中汤加黄连、茯苓等。现代用理中汤推广以治溃疡病,慢性肠炎,肝炎,便秘,肺原性心脏病,及美尼尔氏综合症等,其加减更难尽述。据分析,理中汤虽主要治脾胃虚寒,而其药性的影响是全身性的,故能治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。笔者常用理中汤加丁香治慢性胃病,患者大多胃胀痛或隐痛,饮食减少,人困无神,可说屡治屡效。
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
全部评论 0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
说说你的想法......
0
0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