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论桂枝汤的用药原理

来自版块 伤寒金匮学习
154
0

桂枝汤乃《伤寒论》的起首一方,自古医家多曰:“桂枝汤出自汉代张仲景《伤寒论》,被誉为“群方之冠”,原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。诸多方剂注解中多曰:“方中以桂枝解肌发表,透达营卫,为君药;芍药敛阴和营,为臣药。君臣相合,共调营卫。生姜辛温止呕,佐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肌;大枣甘平补中,助芍药益阴以和营;姜枣合用以升腾脾胃之气津;炙甘草调和诸药,且配桂姜辛甘化阳以助卫气,和芍枣酸甘化阴以滋营阴,为佐使之用。五药相合,共奏解肌祛风,调和营卫,敛阴和阳之效。在临床应用中,通过随证加减,该方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”。自古以来这个论调基本上是被诸多医家所认可的。那么这个论点,这个解析是否合乎仲景老前辈的本意呢?符合仲圣的立法原理呢?符合中医根本的原理呢?笔者认为是值得研究的。
药物组成:桂枝3两(去皮),芍药3两,甘草2两(炙),生姜3两(切),大枣12枚(擘)自古公认的功效:解肌发表,调和营卫,实表散邪,滋阴和阳。主治:外感风寒,汗出恶风,头痛发热,鼻鸣干呕,苔白不渴,脉浮缓或浮弱;杂病、病后妊娠、产后等见时发热,自汗出,微恶风,属营卫不和者。
我们首先注意的问题是方剂的第一味药:桂枝。自古以来桂枝去皮不去皮的争论颇多,主去皮者不少,说去皮为传抄误者也 有之,后来有一位大医曰:“桂枝其药性皆在皮中,去皮剩朽木也,何以为药”。(见《医宗金鉴》)。也许从那时开始医者用桂枝便再不去皮了。那桂枝怎样使用为正呢?桂枝去皮是否是传抄之误呢?做为古代中医临床巨著《伤寒论》起首一方的为君之药,这是一件多么严肃的事情! 我们首先对桂枝进行分析:我们知道物质是阴阳相对的,桂枝的皮是桂枝之阳,桂枝之心(桂木)乃桂枝之阴,这符合“表为阳,里为阴”的阴阳之理。桂枝乃桂树之枝,桂皮乃桂树之皮,能温经脉助脏阳,补命火,暖丹田。助人体木气疏泄。我们知道:万木之性皮升木降,故树木将水分从皮中运行上走,从心(木)中将水分运行下降,这就决定了树木皮升木降的特性,桂枝之木也不列外,其性下降。那么也就是说桂枝去皮而用其木是运用了下降之阴性,去除了桂枝的上升之阳性。人体肝脏属木,必然与自然界木气相通。桂木自然入肝经。从这一点上来讲,方剂注解中的“桂枝解肌发表,透达营卫的”的解释就与桂枝去皮的理相差太远了。也可以断定,这些注解不是以自然之理,天体之理,人体经脉循行之理 ,物质阴阳之理,来判定药理的,而是凭死搬本草药性来推断的。并不符合仲景前辈的用药立法之本意。甚至是南辕北辙的。我们知道:桂枝症的主症是:“外感风寒,汗出恶风,脉浮缓”。外感“风”“寒”,我认为是要分开来看的,自然界“风气”乃大自然木气疏泄使然,与人体肝脏之气:人体木气相通。“寒气”乃自然水气,通与人体肾脏之寒水之气。从这个理来讲,汗出恶风,是人体感受了大自然的风气,引起人体木气疏泄太过之过,木气疏泄,金气不收,人体毛窍开而不合,毛窍大开,里外通透,“汗出恶风”,便是见证。因而桂枝症用桂枝必须去皮。桂树乃木中之阳木,其皮乃阳中之阳,其木乃阳中之阴。皮者助疏泄,木者缓疏泄,桂枝去皮正是用其通与人体之木,而又具备温而下降之性的特点,来缓解人体木气疏泄太过的上升之气。这才是桂枝去皮的真正目的。因而桂枝症是人体木气疏泄太过之症。伤风者,乃伤于自然之木气之意。桂枝去皮的功用应是“入肝经,缓其疏泄,”为君。
而后我们再说为臣之(芍)药。自古就有芍药酸收之性通于肺的说法。通于肺者:酸收之气通与金气,金气收敛。芍药酸性入肝经,又具备收敛之性,乃人体木经中的金气之药。用金气收敛之能,克制木气疏泄之过,一缓一收,人体疏泄太过之木气得到调整。疏泄恢复正常,人体毛窍开合复常,汗出恶寒之症必然得解。芍药酸中有苦,苦寒能降,故芍药在施行金气收敛之能的时候,同时以苦寒能降之性助胆经下降,恢复人体木气的升降循行的正常。因而曰:“芍药敛阴合阳,防桂枝辛温燥阴”之说更未切中仲圣用药之道。纯属以药性推断之说,而非以人体与药性的气化定论。误导后学,以讹传讹。
生姜和大枣不再赘述。
我们再说“炙甘草”。方解曰:炙甘草调和诸药,呜呼,这又是多少人的以讹传讹之说。居然相传之人层出不尽。一个好的药方立法之中无不顾及人体中土,中土旺,百病可医,中土衰,百病无望。仲圣立法处处尽显此立法准则。甘草,甘入脾,入中土。炙甘草乃补中的第一要药。因而在桂枝证里,炙甘草,与生姜,大枣 共同顾及人体中土 。桂枝症后条有喝米粥、忌肥腻一要求,便是此类患者中土本虚,又受木气克伐的见证。
因而桂枝汤的主旨是:“以金克木之理调整人体木气疏泄, 复中土健运,使人体土木之经升降循行得以正常”。桂枝汤症的病理则为:”人体感受大自然的风气,人体自身木气疏泄太过,金气不收,克伤中土,人体毛窍开而不合而为病”。
以上是本人运用阴阳五行之理、人体脏腑气化之理、人与自然相通之理(人体是一个小宇宙),打破《桂枝汤 》历代注解的见解,成文仓促,有待于同道们共同完善。共同研究,共同提高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
全部评论 0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
说说你的想法......
0
0
0